编者按
幸福感藏在社区每一个细节角落里。“嘉话·身边事”栏目聚焦嘉兴路街道各居民区党总支在党建引领下做好身边实事,守护居民的“微幸福”的故事。在这里,您既可以关注到身边有趣的人或动人的事,也可以感受到社区点滴美丽的蜕变!
一处处小而美的微改造、一幕幕温馨的生活场景,都无声诉说着嘉兴路街道城市品质更新为居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让我们一起跟随这些身边实事的脚步,见证社区的点滴变化,感受那份属于家的温馨与幸福。
2003年建成的天星公寓,随着房龄增长,小区基础设施逐渐显露出疲态。“垃圾厢房周围总是有垃圾,又错过倒垃圾时间了!”“小区环境挺好的,但门头有补丁多难看!”在日常走访中,天水居民区党总支发现,居民对小区垃圾厢房和门头更新意愿强烈。于是,润物细无声,一场“顺应民心”的微改造在天星公寓稳步展开。
天水居民区党总支多次召开“三驾马车”联席会议,听民声、解民意,将汇总的问题清单“一一破解”。
一、调整垃圾投放时间
居民错过倒垃圾时间导致小包垃圾在厢房门口堆积,不仅影响社区美观,滋生细菌、散发异味,还有不少居民提出延长垃圾投放时间的诉求。在党建引领下,经天水居民区党总支协调,物业积极配合,将垃圾分类时间从原来的上午7 点到9 点、下午18 点到20 点,延长至上午7 点至晚上20 点,方便居民投放垃圾,有效减少了垃圾乱堆现象。
二、调整建筑垃圾堆放位置
天星公寓的地面空间资源十分有限,但是把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挪个位置一直是物业和居民心中的“梦想”。原有的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设在绿化区域,这多少有些“煞风景”。哪怕空间狭窄,也得想办法解决问题。
于是,物业提出了一个设想:如果能把建筑垃圾堆放点设置在垃圾厢房内,那就既节省空间又美观。不过,铲车无法驶入垃圾厢房,建筑垃圾的清运就成了难题。
为了让铲车能够进入垃圾厢房,经过周密的商讨之后,请来了专业的施工方进行现场勘测。在物业、居民委员会和业委会这“三驾马车”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把原有的卷帘门门框抬高,使铲车能够进入,并且加宽门框宽度,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铲车正常运作。同时,物业还在垃圾厢房张贴了醒目的“建筑垃圾堆放处”标识。这样一来,建筑垃圾终于有了合适的地方堆放,绿化区域也重现生机。
改造后
三、为垃圾厢房增设雨棚
每逢下雨天,居民倒垃圾更是被淋成 “落汤鸡”,苦不堪言。在垃圾厢房上方增设雨棚,让居民在下雨天也能轻松、舒适地完成垃圾投放,小小改造,却有大大温暖。
四、更新垃圾厢房基本设施
针对垃圾分类志愿者上报的"垃圾厢房顶部长期渗水、漏水"问题,使用优质防水材料,为屋顶重新铺设防水层并重新吊顶,杜绝漏水隐患;同时更新洗手池,增设两面窗户,确保空气流通。
五、更新天星公寓大门门头
为助力建设美丽街区,“门头更新”就成了此次微改造的重头戏。业委会充分尊重居民们的意见,从设计方案的广泛征集到施工过程的监督,每一步都凝聚着居民的智慧与汗水。为避免二次贴瓷砖易脱落的情况发生,在原有墙体贴防锈铝合板,既美化环境,又保障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新门头在保留原有“天星公寓”字体的基础上,周边增加一圈灯光带,夜幕降临,“天星公寓”熠熠闪光,“氛围感”拉满。
在“三驾马车”的共同努力下,曾经不起眼甚至有些破旧的垃圾厢房和门头焕然一新。此次微改造不仅顺应了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更彰显了社区治理的力量。未来,天水居民区党总支在社区各方的共同参与下,会持续聚焦解决社区的痛点难点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