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老龄化程度位列上海前茅的街道,
究竟怎样才能让老人们发自内心的微笑?
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超47%,“老旧密小”特点鲜明,这样的街道该怎样做好为老服务?虹口区欧阳路街道正在做出探索——
祥德路的曲阳路段——天宝西路路段——大连新村小区与天宝西路小区之间的3条生活道路,共同组成“U”字形,就像一个“微笑曲线”。欧阳路街道通过美丽家园、美丽街区等硬件改造,并根据居民诉求注入康养健身、就业服务、儿童游乐等服务功能,着力打造“微笑街区”。
最近,“微笑街区”正式亮相。围绕“老友好”“儿友好”“残友好”打造“全龄友好”,街道还探索出友好“微笑指数”评价体系。在这样一个老龄化程度颇高的街道,究竟怎样才能让老人们发自内心地微笑?
从“网上敬老院”到公共养老空间
如果看微笑街区的地图可以发现,这个微笑的两侧弧线,分别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区域:祥德路为休闲健身空间、天宝西路248弄巷道为“幸福plus”公共养老空间。
这条不过100米的天宝西路248弄巷道,来头可不小。早在十几年前,这里就是欧阳路街道有名的“养老服务一条街”,不仅有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第四市民驿站,还于2010年在本市首创了“网上敬老院”服务。
所谓“网上敬老院”,是在敬老院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让更多辖区老年人能享受到敬老院式的服务。辖区60岁以上老人均可申请,成为会员后,根据老人需求,采取分类服务,个性化选择。服务内容涵盖老年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类、健康保健类、心理慰藉类、在线课堂类、风采展示类。
对此,64岁的祥东小区居民倪毓英至今还有印象:“选定服务之后,就会有专业人员上门服务。不过,当时手机上网没普及,老人要通过电脑操作,不是很方便,所以会员不多。”
天宝西路248弄巷道里,为老服务设施齐全。周楠 摄
时过境迁。由于该区域多为20世纪80年代售后公房,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8万,公共基础设施陈旧、空间场地匮乏,逐渐跟不上居民需求。2021年起,街道收集社情民意后,围绕“易餐、易医、易行、易养、易住、易娱”的“六易”场景,将打造“微笑街区”项目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实施。
在保留街区原有活力与面貌的基础上,对街区进行微更新迭代升级。眼下,这里破除巷道壁垒,打造邻享、颐养、悦活、拾趣四大功能区,以市民驿站为核心,一站式融合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点、社区食堂、家庭医生诊所、日托中心、政务服务站、宝宝屋、文体活动室等众多公共服务资源。
老人在活动室里打乒乓球
现在倪毓英日常只要沿着这条巷道走走,就可以在社区食堂吃顿午饭,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的老人优惠套餐只要15元;在家庭医生诊所看个病,基本药物都能配到,有需要这里还帮忙联系三级医院配药快递到家;有兴致了,还可以在舞蹈房跳个舞、打会儿乒乓球;在智慧养老体验区,她站上机器,就可以测出心跳、血压等一系列数据……
只需一天20元的日托所也让她觉得相当不错:“以后会考虑把老母亲送过来,早上送傍晚接,有专业人员看护,还包含一顿午餐。”据介绍,目前入住日托所的十几位老人中,有几位是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大大减轻了家属的负担。
每月17日,在这个巷道里还会有便民服务市集,免费为老人提供理发、扦脚、小修小补之类的实用服务。
在祥德路的休闲健身空间,过去由于设施陈旧,无法吸引居民来此活动,此次也进行了户外环境适老化、无障碍环境改造并增设儿童娱乐设施。家住德阳花苑的李靖说:“这里运动器材很齐全,我再也不用那么远去公园锻炼了。锻炼好后,拐个弯就去社区食堂吃饭!”
在市民广场及街角花园,通过路面、绿化、色彩及休憩空间提升改造后,形成了“大树吧台”“雕塑花园”等优质城市景观,作为微笑街区硬件设施建设的最后一块拼图,拼接起“幸福plus”公共养老空间和祥德路休闲健身空间,形成高颜值、有内涵的“欧阳记忆点”。
微笑街区焕然一新。周楠 摄
“物业+养老”的持续探索
如果说与时俱进的硬件设施让“微笑街区”有了雏形,那么由智能化设备和人性化服务构成的软件加持,才能使这样的“微笑”更为持续。
作为虹口区“物业+养老”服务新机制的试点实践地,欧阳路街道探索让居委、物业和第三方服务平台进行协作互补,最大程度上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老龄化程度接近50%的蒋家桥小区,老人们初步体验到了“物业+养老”的新养老模式。
年逾七十的林雪芳阿婆告诉记者,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年逾八十的老伴身体不好,老两口在家经常遇到不方便。现在,家里的各种“神奇盒子”正在多方位保障他们的居家生活。
她用过社区派发下来的智能手环。这个手环不仅能实时检测老人血压、体温、血氧等,还能实时将数据传送到物业中心智慧养老管家服务平台,方便物业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
“手环有一个红色按钮,如果遇有紧急情况,只要按下这个腕表上的SOS键就能第一时间报警,与物业取得联系。”林阿婆说。
为更好服务辖区内孤老、纯老等高龄老人,街道物管中心链接社会资源,为蒋家桥社区首批100名高龄独居、孤老等对象提供了电子手环的智能穿戴设备,这些设备与物业养老后台对接,可以动态查看数据。
面对社区老人日益迫切的服务需求,虹达物业、蒋家桥居民区党总支与智慧养老平台方调研后,建立特色服务菜单,涵盖日常服务、医疗保健、应急援助、生活服务、精神慰藉五方面共34项服务项目,将根据居民需求完善菜单。
据介绍,现在每月服务次数超过300次,其中送餐、检查水电设施、小修小补、代扔生活垃圾、家政、疏通下水道等服务较为热门。老人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楼下闲聊、委托他人代办、使用智能设备等多种途径向居委、物业提出需求。
“物业+养老”小程序上线后,老人们实现了线上下单。记者看到,代扔生活垃圾、陪同就医、代叫车、家政服务等均在其中,还可以选择安全照护套餐等,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
像林雪芳阿婆这样视力不太好、使用手机不便的老人,则直接利用社区配发的“可视化智能屏”进行呼叫。她告诉记者,遇到困难时,可呼叫“物业管家”上门提供服务和帮助:最近,天太热,老两口做饭不方便,就点餐,让“物业管家”帮忙去附近一家他们喜欢吃的餐饮店,买现做的爆鱼,送来的时候还是热乎乎的,只需付服务费十元。
老人们的需求之所以能满足,背后离不开庞大的智慧体系。欧阳路街道牵头建立智慧养老管家服务平台,为蒋家桥小区700多名老人建立“一人一档”电子服务档案,方便物业管家和居委干部了解、响应老人需求。与第三方合作为物业从业人员、社区志愿者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建设专业性、规模化、相对固定的为老服务队伍。
在老人们看来,物业服务和养老服务融合,最大的优势是距离近、人员熟、硬件足。不过从现实情况看,老人们市场化的养老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而政府将进一步做好托底工作。欧阳路街道服务办主任张颖告诉记者,街道将不断提升智慧化水平,深化“实时护”系统养老场景应用,进一步掌握老人安全信息,落实数据匹配筛选、集中统计、分类分析等功能。除了做好社区内4000多名孤老、独居、纯老户等重点关注对象外,还将近万名低龄独居、纯老户纳入统计范围,促进精准关怀,提升居民感受度。
从“老友好”到“全龄友好”
从“老友好”到“全龄友好”,看似一小步,实则一大步,而这也是“微笑街区”的底气所在。
在《微笑街区营造蓝皮书》中,街道围绕“老友好”“儿友好”“残友好”打造“全龄友好”,探索友好“微笑指数”评价体系,形成可视化、可检验、可参考的衡量标准。
在四个指数中,“社会参与广泛充分”都被作为专项提出,一批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被授予“社区体验官”。在微笑街区营造过程中,就吸纳了他们的意见——
不少老人平时帮忙照顾孙辈,提出要在市民驿站里设立0-3岁、3-6岁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屋,分别对应玩耍和阅读空间。这样老人可将宝宝放在由专人照看的相应宝宝屋内,自己安心在文化中心活动。
宝宝屋边上的墙壁也被装饰得十分有趣。周楠 摄
虹口区三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则希望,有一块可以玩乐的户外空间。街道为此将幼儿园外的一块封闭绿化空间设计成为含有塑胶通道、儿童游戏设施的小空间,在区绿化市容局的支持指导下,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次调整,目前基本竣工。
微笑街区中的儿童游乐设施。周楠 摄
欧阳路街道残联也正好位于微笑街区里。残疾人士奚静涛介绍,根据残疾人的要求,微笑街区道路拓宽了,还加设无障碍坡道、专设残疾车位、增设便民衣挂,顺路能经过活动室和辅具租赁点……很多类似的贴心设计让出行变得更加方便。
在每月“爱·无碍”活动室举行的向阳茶话会中,就业问题也是残疾人关注的焦点。居民小李是位精神四级的残障人士,长期失业在家。街道残联了解情况后联合街道就业部门将小李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多次上门沟通,帮助其制作简历并推荐岗位。在援助员的陪同下,小李先后参加多家企业面试,并学会使用微信及网上预约等功能。最终小李成功应聘,成为一家大型连锁餐饮的保洁人员,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欧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吴迪表示,街道将继续破解“老旧密小”社区居民幸福生活密码,在党建活力、多元治理、服务民生、平安和谐及社区文化等维度不断提升。希望得到更多的居民评价和体验反馈,以此改进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的成效。通过探索“全龄化人群、全要素集合、全方位服务”街区生活新模式,打造“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街区治理共同体,让居民生活在“微笑街区”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