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024/11/13 15:45:40 来源:文明虹口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和《决定》部署要求,努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有效路径,是加快推进国际传播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首先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准确把握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超的战略思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我们迫切需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高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和水平。

  准确把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2022年8月,“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被纳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202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将“国家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明确为发展对外关系的保障,写入国家法律。我们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国际传播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全面增强国际传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准确把握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目标任务。国际传播效能是衡量国际传播能力、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指标,是一个国家的信息在国际舆论场的到达率、能见度和影响力的整体反映。只有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才能向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更好地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对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真正在国际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深层次地看,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他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话语体系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要素,承载着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积极主动设置议题,摆脱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自证”陷阱和被动局面,才能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切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理论思维,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供了锐利武器。要不断提高理论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强化运用理论思维洞察时代大势、分析时代问题、推动时代发展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要立足中国实际,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效能及认可程度。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之举。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研究、提炼、阐释一系列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标识性新概念、新范畴,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进一步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聚焦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内容。中国故事要有影响力,中国声音要有传播力,需要以鲜明的主题为根本,以高质量的内容为支撑,以丰富的事实和实践为依托。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中国道路的开创、中国奇迹的取得、中国人民的奋斗、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密码,都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最鲜明的主题、最生动的内容、最鲜活的素材。只有聚焦主题、深耕内容,用好中国发展的事实和数据,才能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故事。

  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载体。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平等待人讲、虚怀若谷讲、真诚亲和讲。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要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讲”和“别人想听”结合起来,把“讲现实”与“讲历史”结合起来,把“讲事实”和“讲道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共情感、同理心、亲和力,努力让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国故事与世界“共情共振”。要更多展现中国具体而微的丰富社会生活,更多将道理和逻辑寓于生动鲜活的故事和丰富真实的情感之中。要密切关注新技术、新手段的迭代发展,运用好现代传播理念、技术手段和传播平台,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精准传播。

  壮大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队伍。国际传播事业发展,需要政府、高校、新闻媒体、文艺工作者、海外侨胞、留学生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发挥不同主体的联动效应。要拿出扎实举措,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打造一支熟悉国情世情、适应新时代外宣工作需要的新闻发言人、国际新闻评论员、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员讲故事骨干队伍,确保关键时刻声音发得出、传得远。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努力培养专业扎实、外语娴熟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善用外脑、外嘴、外笔,利用各类国外平台渠道,广泛拓展国际传播人脉资源,做好外国记者等在华外籍人员工作。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积极适应“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特点,让不同人员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