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司法所法治赋能基层治理示范项目和优秀项目出炉。矛盾化解、社区治理、城市更新、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重大项目保障等六大方面特色项目,有效打通基层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司法所
“三所联动+社区少年服务队”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度
一、背景情况
嘉兴路街道辖区内学校数量多,人口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需求突出。为此,街道司法所依托“陈梁顺工作室”与“警察哥哥姐姐听你说”社区少年服务队,积极探索“三所联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度,实现了“三所联动+社区少年服务队”的工作机制,以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理念为引领,推动“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向学校延伸、向青少年群体拓展,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救助帮扶、法律服务等多项服务,积极打通未成年人保护的最后一公里。该项工作实施以来,已成功开展未成年人相关矛盾化解和成长关怀30余例。
二、主要做法
(一)组建领导工作小组,统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立“嘉兴路街道三所联动防校园欺凌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街道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街道未保站、学校及残联等部门的负责人。工作小组细分为家庭矛盾调解小组、校园欺凌防控小组和心理干预小组,分别负责快速介入和调解家庭纠纷、建立校园欺凌防控机制以及为受伤害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和跟踪服务。工作小组实行“一对一”定制工作方案,一事一案,专人对接。
(二)组建专项工作小组,推动未保工作精细化。一是家庭矛盾调解小组,由派出所民警、司法所调解员、律师组成,专门针对家庭中出现的各类纠纷进行快速介入和调解工作,深入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心理健康,通过专业的调解技巧和心理辅导,帮助家庭成员正视问题,解决困局;二是校园欺凌防控小组,由司法所牵头,与派出所、学校、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建立一套完整的“欺凌线索收集-调查-调解-跟踪”机制。兼顾事件的即时处理和长期的预防教育工作,通过定期培训和宣传,提高师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三是心理干预小组,由社区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教师,以及综治中心青少年社工等相关人员组成,通过专业的评估和干预,帮助未成年人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整合未保力量资源,构建广域支持网络。积极引入公益组织、心理咨询机构等第三方力量,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和细致的关怀与支持。定期组织志愿者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来。通过社区公告、学校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三所联动”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定期入校开展法治宣讲,加强校内安全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工作成效
(一)预防排查机制,实现未保工作“早排查早知道”。一是形成了“未成年人风险档案”,对高风险家庭或学生进行动态跟踪;二是实地开展联合隐患排查,派出所与学校联络员定期进行巡查与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司法所与居委会则对一些重点家庭进行走访,重点关注离异、单亲、家庭暴力等矛盾高发类型的家庭。如,嘉兴路街道某中学内,孩子因家庭问题产生厌学倾向,学习成绩一度在全班倒数,后在关怀帮助下,取得了优秀的高考成绩。
(二)应急处置机制,实现未保工作“快处理快化解”。对于派出所、学校或社区发现涉嫌未成年人受侵害的线索,实现12小时内通报至相关单位,24小时内启动联合处置。形成分级处置标准:对于轻微纠纷,由社区调解员、学校老师现场调解,并在3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结果;对于严重事件(如持刀伤人、严重欺凌),启动“三所联动”专项会议,1个工作日内制定调解方案,全程记录存档;对于疑难复杂案件,及时邀请相关专家志愿者参与调处,有效应对多种突发情况。如,嘉兴路街道某社区内,因家庭夫妻双方长期矛盾,女方持刀伤人,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后经“三所”与相关部门的快速介入,夫妻双方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严肃性,心理咨询师也开展了长期的跟踪关怀。
(三)多元调解机制,实现未保工作“有效率有质量”。依托“三所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三所”工作职能,派出所负责调查事实、固定证据、治安训诫;司法所负责挖掘矛盾根源、制定长期调解计划;律师事务所负责法律咨询,协助签订调解协议。同时,依托“三所联动”居民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在充分听取当事人及未成年人意见后,邀请相关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助力纠纷有效化解。如,嘉兴路街道某小学内,一聋哑人家长因怀疑孩子受到校园欺凌,通过专业手语志愿者的积极介入,实现了矛盾误会的深入沟通与有效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