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厂长”到“小楼长”,老沈经历了什么?

2022/10/6 19:45:05 来源:文明虹口  

  “有老沈在,我们都放心!”国庆假期第二天,照例下午五点半开放的小区核酸采样亭,老沈提前一刻钟就到达了现场,摆放桌子、整理试管、检查扫码登记牌,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附近的居民看到老沈来了,一边排队等着做核酸,一边和老沈打起了招呼。居民嘴里的老沈就是四川北路街道长邢小区社区党员、小区楼长沈国良。

  从“大厂长”到“小楼长”

  年轻时的沈国良是一家中外合资工厂的厂长,工作期间,上到生产经营,下到五百多名员工的工作生活,他都放在心上。到了六十岁退休那年,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他被返聘担任工厂的技术顾问,直到步入古稀之年,才“第二次退休”。

  沈国良的妻子王斌是小区党支部委员,经常参加各类社区活动。受妻子的影响,老沈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做起了楼长。

  从那以后,小区里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时而出现在居委活动室里,时而出现在居民家中做些小修小补的“手艺活”,沈国良也因此获得了“不坐班的居委干部”称号。

  从“大厂长”到小区楼长,沈国良的“职务”越做越小,但他毫不在意,“不管是什么‘长’,所肩负的责任都是一样的,只要用心对待他人,就一定有所收获。”就拿这次疫情来说,老沈收获了一批知心居民朋友。

  居民送来锦旗

  沈国良居住在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疫情期间,有居民感染了新冠。关键时刻,身为楼长的老沈挺身而出,做起了“掌门人”,牢牢盯着自己管理的4门栋。

  每天清晨6点多,沈国良出门将楼栋里的扶梯、拉手、门铃等公共部位都仔细消杀一番,再用毛巾擦拭干净,早晚重复同样的动作。期间,他还会用喇叭宣传防疫知识,呼吁大家不出门。

  尽管有时会有居民不理解,但他没有退缩,“我只要做好该做的,总有一天,大家会理解我的。”在老沈和志愿者们的共同坚守下,他负责的楼栋一直保持着“全阴”记录。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老沈从楼栋到小区门口几十米的距离,每走几步都有人“拦住去路”,有的不住地说着感激的话,有的对之前说的过激言论道歉。

  不久后,沈国良收到了居民送来的一面锦旗,他也由此成为了小区第一个收到锦旗的居民。

  成为核酸采样志愿者

  早在工厂工作时,老沈就熟练掌握了修补各种物品的技能。加入小区志愿者团队后,他将这项技能延续了下来,小区里,谁家的自行车、煤气灶坏了,他总能修补好,并且分文不取。

  最让沈国良津津乐道的是,他在垃圾分类推行初期发明的“破袋神器”,在倒湿垃圾时,整个过程变得方便简单,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上海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后,老沈又第一时间报名做核酸采样志愿者,帮着维持现场秩序、引导居民扫码……早晚两场,从不间断。

  不仅如此,为了做好筹备工作,沈国良每次都提前1小时赶到活动室,盘点整理好核酸试管。“我们点位一天要接待大约1000名居民做核酸。”时间久了,他心里有了一本谱,每次都能预备差不多数量的试管。

  沈国良说,做志愿者,他乐得其所,不仅能结识很多新朋友,也会遇到不少有趣的事,他会坚持把志愿服务做下去。

  像沈国良这样的楼长,在四川北路街道还有2000多人。近年来,四川北路街道健全完善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机制,不断深化“街道—片区—社区—小区—楼组”的五级网格化党建工作体系,将街道机关联络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楼组长等各方社区治理的力量整合下沉,担任起了社区的“楼长、路长、门长、里长”。

  通过“楼长包干楼组、路长包干街区、门长包干门洞、里长包干里弄小区”的责任划分,健全信息收集、问题发现、响应处置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用实际行动温暖居民的心。